Back

【明報專訊】建築師活化工廈 高科技種菜 無土水耕 光譜種植 魚菜共生

【明報專訊】因為在內地活雞驗出H7N9禽流感,香港要實行「禁雞令」,不禁令人聯想到,香港的農產品供應對外依賴度過高,並非好事。原來,有創意十足的商人 早就想到,在空置的工廈單位內開設室內種植場。這樣,蔬菜在密閉的環境中生長,便不受蟲害、室外環境污染及天氣的影響,既毋須使用農藥,產量也可以相當穩 定。該公司還大膽採用了「無土水耕」、「光譜種植」及「魚菜共生」等技術,令該種植場成為全港第一個室內「生態農業工廠」!

綠芝園投資有限公司項目總監譚嗣籇,最初是在美國修讀建築與室內設計的。他回港後任職於著名建築師樓,曾參與多家銀行、酒店、會所及護理院的建築設計。之後離職從商,創辦過建築材料交易網站及醫護健康檢查中心。

密閉環境 不受害蟲天氣影響

早幾年,他在理工大學攻讀「可持續市區發展碩士學位」時,研究內容包括香港舊區重建、工廠活化方案等。他認為,香港的農業規模太小,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過高,並非好事,「95%以上的本地出售蔬菜,都是由內地供應。一旦發生某些事情,暫時不能由內地進口蔬菜,都唔知點算!」

而且,媒體不時揭發,內地很多農地都濫用化肥、垃圾肥(包括電池)、農藥,或者水質受重金屬嚴重污染等等。另一方面,香港仍有不少空置的工廈單位。 因此,他便萌生一個念頭,為何不在工廈內開設室內種植場種菜?這樣,蔬菜在密閉的環境中生長,便不受蟲害、室外環境污染及天氣的影響,既毋須使用農藥,產 量也相當穩定。而且,還可以活化工廈。

優化光合作用 縮短種植期

由於植物成長需要光合作用,在工廈室內種植,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光照問題。譚嗣籇不單只應用了LED燈來代替陽光。他更研究出,那些波長的光線可以令那些蔬菜的光合作用最強。他表示,一般來說,紅光可以令蔬菜長高(特別適合發芽);藍光則可以令蔬菜長得粗壯。

但實際運作起來,一種蔬菜往往同時需要紅光和藍光,他們需要研究出其合適的組合。根據他們的研究和測試,一棵菜的生長期可分成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需 要的紅光和藍光組合都不同。以羅馬生菜為例,這樣優化光合作用,可以令其在室內種植的時間縮短至35日,比傳統戶外種植的45日節省10日。

另外,該公司的室內種植場不像一般溫室,並非使用土壤種菜,而是使用「無土水耕法」來種菜。這即是以海綿來代替泥土,讓蔬菜的根在海綿之中生長,而「營養液」則流過海綿,為蔬菜提供養分。「水耕法」不使用戶外的土壤,可以避免土壤受污染或者土壤酸化等風險(長期使用化肥的土壤會出現酸化現象)。

棄用化肥 採天然「營養液」

其實,日本、台灣、澳洲及新加坡等早有使用「水耕法」來種菜,而香港近年亦有好幾間公司正在投產或試驗。但那些公司通常都是使用化肥液體。綠芝園的特別之處是,棄用化肥,改為以「魚菜共生」的方式來種菜。

原來,淡水魚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的銨化合物(NH4+),經過亞硝酸菌分解之後,就會變成亞硝酸鹽(NO2-),再經過硝化螺旋菌分解,就會變成硝酸 鹽(NO3-),亦即植物所需的肥料。混有淡水魚排泄物的魚缸水,經過兩次細菌分解之後,再用紫外光殺菌,以及經過多層過濾系統,便變成「營養液」。這些 「營養液」再流經魚缸上的多層種植層架,讓那些種植中的蔬菜吸收養分。

那些「營養液」流過眾多蔬菜的根部之後,水質會被淨化,含氧量也會增加。之後,再流回魚缸。這便好像替魚缸換了水,而剩菜也可作為魚糧,兩者互供所需。

譚嗣籇透露,他之前已在家中研究「無土水耕」、「光譜種植」及「魚菜共生」等技術好幾年。年多前,他和兩名朋友合資數百萬元,成立綠芝園,在觀塘租下一個約3000平方呎的工廈單位,開設該公司的「種植研究工廠」。

「種植研究工廠」內實際用於種植蔬果的空間約2000平方呎,共有8組培植脇架,每組有7層,以立體方式增加實際種植面積。每年約可生產7噸沙律 菜。另外,亦設有低溫的菇房種植鮑魚菇和杏鮑菇(這只需使用菇包,毋須使用「魚菜共生」技術)。由今年農曆新年開始,該公司已略有盈利。

來源:明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