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合作用 紅藍燈最有效
走進觀塘的舊式工廠大廈,看門面,又怎可能聯想到紅紅藍藍的燈光,都是為了成就場內農作物的光合作用而設計的呢?綠芝園是香港最早也是唯一一間設置在工廈 裏的魚菜共生植物工場。我由一開始對魚菜共生的抗拒,到接觸以後卻有所改觀,因為親身吃過一口,那以魚糞滋潤的菜,很甜很脆。負責人譚嗣籇Gordon 說:「我們試了不同的方法,例如養不同的魚,試不同的燈光,反反覆覆三年才種到這味道。」對他和拍檔而言,魚菜共生為的是種出健康無化肥無農藥的好菜,菜的味道和健康無害從來是他們的首要考慮因素。
他們千挑萬選下,選了用白鰂魚,因為也只有白鰂魚肯吃素,但它們普遍偏瘦,所以偶爾也會吃蝦仔。魚的排泄物會缺乏鐵質和鈣質,他們就用上火山石、生化環(陶瓷磚)、蠔殼等補充,以天然方法補充水的營養。
然後,他們從光合作用入手,「光合作用決定了菜的體積和部份味道,所以我們不斷從燈光入手。」Gordon解釋綠色菜葉抗拒綠燈,紅藍色則是最愛,多紅藍光,菜會特別大特別甜,所以工場如的士高,紅紅紫紫藍藍,看得久會令人暈眩。以為為了加速菜的生長,他們會開足二十四小時燈光,冷不防一句:「菜都要瞓覺,否則發揮不了最佳光合作用。」於是,十二小時熄燈,十二小時開燈,盡量跟隨大自然的作息時間。
工廠內人做陽光,也涉及碳排放,耗費資源就彷彿 跟環保打對台,「我們用LED燈,比普通光管節省70%電量。」而他們亦積極發展再生能源,希望將餘下的三成耗電量盡量減少至零。事實上,本地種植減少了 運輸成本,也是最好的減碳方式。
封閉式健康循環
魚菜共生(aquaponics)主要構成元素是魚、植物及微生物等,是一套結合水產養殖和水耕栽培的共生循環。水槽內的魚排泄物會轉化成阿摩尼亞 (NH3),之後會在用以固定植物的海綿產生微生物,微生物會將NH3分解成亞硝酸鹽,之後亞硝酸鹽會轉化硝酸鹽,即植物長大的主要營養,簡單而言,魚菜 共生就是將魚的排泄物轉化成微生物,從而產生植物所需的營養,而植物則能淨化水中的污染物,減少養殖用水置換量,令魚兒有健康生長的環境,這個互惠互利的 循環系統中,不會使用化學肥料,相對單純的水耕種植來得安全及健康。
魚菜共生的好處
.不需要使用泥土,可避免泥土中有機會存在的有害物質或細菌。
.可以實行垂直農場概念,節省空間,即向高發展,以綠芝園為例,11呎樓底可種植9層的農作物,每層不足100毫米,非常慳位。
.生長周期比土壤種植快約10天。
.如室內種植則不需受天災及蟲害影響,而且一年365天都有足夠的「陽光」(燈光)。
.不受環境影響,達至自給自足。
.節約用水,因為水源可循環再用,只需使用傳統農耕法5%-10%的用水量。
.提供糧食供給率,甚至有機會緩解糧食危機。
.為城市降溫,特別是在大廈天台落實社區魚菜共生,便能增加鬧市中的綠色覆蓋率,降低城市的溫室效應。
無土壤 多數非有機
在大部份的國家,所謂有機耕種,定義上都是在土壤種植,基本上如果沒有了泥土,已不可定義為有機。不過,二○一三年美國芝加哥室內垂直農場、同樣以魚菜共生為概念的FarmedHere成功獲得美國農業部發出的首個有機驗證USDA。
聽似現代概念 實則歷史悠久
魚菜共生聽似很現代的一個農業概念,卻至少有三千年歷史了。最早可追溯至阿茲特克印第安人(現今墨西哥境內的阿茲特克人)發展的浮園耕作法,即將浮筏置放 在湖泊上進行各種蔬果種植,這絕對是當代魚菜共生系統的雛型。
東方亦很早有魚菜共生的概念,以水稻田為例,古時的人已經懂得在水田中種植稻米的同時,在水中養殖魚隻如泥鰍、沼澤鰻魚、鯽魚、鯉魚等,達成兩個不同物種生存互惠的系統。
唐朝時開始,浙江青田區已有所謂的稻魚共生系統,即農民引溪水灌溉農田,魚苗自然地在稻田裏生長,魚吃農民的肥料,也吃雜草昆蟲,覓食過程又會翻土,糞便甚至意外成了天然肥料,順其自然地產生了魚菜共生的模式。
明末清初,華南地區就有桑基魚塘的出現,即在低窪區掘成水塘養魚,塘邊四周種桑葚,桑葉餵蠶,蠶的排泄物餵魚,魚塘的塘泥做桑樹肥料,這不就是魚菜共生的生態嗎?
來源:蘋果日報